首页 > 开发区 >

人民日报: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常态新格局新作为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4-11-27 16:14
阅读:

 

 

繁忙的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码头。

建设中的天津滨海新区。

司马台金山岭长城一线,分属北京和河北管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有作为

  河北省沧州市委书记商黎光

  近年来,沧州利用独特区位和与京津的人脉关系,不断扩大与京津多领域的对接合作。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北京项目419个,总投资1885亿元;引进天津项目432个,总投资358亿元。与我市建立合作关系的央企达31家,合作项目67个,总投资3397亿元。中国神华、中钢、中铁、中国一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央企项目落户沧州。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沧州发展带来更加宝贵的历史机遇。同时,沧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一小时交通圈:沧州已进入与京津同城时代,乘坐京沪高铁,沧州到北京只有51分钟,到天津22分钟。沿海临港优势:黄骅港去年吞吐量达1.7亿吨,增速居全国沿海亿吨以上港口第一位。沧州具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特别是打造现代重化工基地的雄厚基础。

  面临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和独特完备的优势,沧州有信心、有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有作为。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力求在环首都经济圈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继续加大京津对接合作力度。作为京津沪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依托黄骅综合大港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吸引京津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更多京津企业及央企生产基地落户沧州。大力吸收和消化京津产业发展的“增量”,并积极争取央企总部,特别是央企的二级公司和分支机构到沧州落户。

  积极参与京津功能疏解,实现双赢发展。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各类人才到沧州兴业创业,全力打造京津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基地。支持京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沧州联合共建一批研发机构、科技园、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吸引更多京津高校、医疗机构到沧州建立分校分院。

  搭建好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今冬明春完成40万亩的造林任务,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加大渤海新区建设开发力度,推动黄骅港综合保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服务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建设“京津乐道”上的宜居城市

  河北省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

  廊坊的城市宣传语叫做:“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廊坊与京津地缘相接,通勤便利,主城区距北京、天津市中心分别为40公里、60公里。北京公交覆盖廊坊所有的县,每天运送旅客60万人次,已经开通了20分钟直达北京的高铁通勤。更重要的是产业相融,廊坊农副产品50%销往京津,制造业企业80%常年为京津配套服务,引进省外资金80%来自京津。实施建设亿元以上项目中,35%以上为京津产业转移项目。

  廊坊已经是京津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做好京津文章中实现自身发展。廊坊今天的发展得益于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廊坊的未来也必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准确把握经济规律、深刻审视区域特点、主动顺应发展大势所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我们的发展定位是: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将廊坊建设成首都城市功能的拓展区、京津产业转移提升的承载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京津走廊”上的生态宜居城市。

  目前,我们努力先期在三个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一是在交通互联上突破。大力促进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的加快形成,真正实现由近变通、同城一体。

  二是在生态治理上突破。以建设首都环境护城河为目标,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与京津联防联控,建设新型生态智慧城市。今明两年完成造林100万亩,力争森林覆被率达到33%以上。全面节水防污,大力修复河网、恢复湿地,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地表水面积能够稳定在国土面积的3%以上。

  三是在产业对接上突破。整合域内38个省级以上园区,与京津相关地区实现新型产业的紧密合作,以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清园区、中关村固安科技产业园等为基础,大力发展一批高端、专业的新型产业园区,大力推动各类研发基地建设。

  让衡水湖这颗“蓝宝石”更靓

  河北省衡水市委书记李谦

  衡水距离京津只有200多公里,是环京津、环渤海的重要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衡水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比较发达,十大特色产业产品的40%以上融入京津产业体系或进入京津市场,已成为京津产业重要的配套聚集地。衡水还是河北省唯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加强与京津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衡水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衡水湖,单体水面达45平方公里,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和“东亚地区蓝宝石”。我们坚持走绿色崛起、生态振兴的发展道路,抓住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的机遇,大力实施河渠坑塘蓄水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努力建设北方水城,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目前,衡水处于蓄势待发、跨越赶超的黄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为衡水绿色崛起、跨越赶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牢牢抓住机遇,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功能定位上,打造“一枢纽、四基地”;在融入原则上,突出在“服务”、“借力”和“创新”上下功夫。服务,就是当好京津的绿色“护城河”、南部生态屏障;借力,就是在服务京津的同时,借助京津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京津及其他地区错位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就是坚持以配套改革为统领,以开放促改革,助推思想解放,用创新的力量激发潜在发展活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以河北省确定的滨湖新城、工业新区重点平台为核心,大力推进“三个一百”工程,与教育部合作实施“蓝火计划”,3年内开展100项高校企业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合作,组织百家服装企业进衡水;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合作,组织百家食品企业进衡水。今年以来,与北京、天津洽谈引进项目94项,总投资996亿元。

  下一步,希望各方能加大对衡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将衡水湖湿地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助范围,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让衡水湖这颗“蓝宝石”更加熠熠生辉。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国际名片”

  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瑞书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秦皇岛步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滨海、生态、港口、旅游等比较优势和北戴河特殊地位,初步提出了秦皇岛“一都三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即建设“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京津冀区域融合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国际名片”。

  着眼更好承接首都功能疏解、京津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秦皇岛市统筹规划了“五大核心承接平台”:依托北戴河休疗养资源,重点承接首都二、三级行政机构及国家咨询机构、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疏解和转移,打造非首都核心功能承接平台。依托北戴河新区和秦皇岛开发区,重点承接京津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功能和产业转移,打造公共服务功能承接平台。依托北戴河区、北戴河新区和海港区,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承接首都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等功能转移。依托现代化国际大港和临港物流园区,加强与北京物流企业合作,打造现代物流产业承接平台。依托秦皇岛开发区,重点承接京津高端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功能以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产业转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平台。

  今年以来,我们本着科学、务实的原则,争取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积极争取京唐秦高铁尽快开工,实现京津秦“1小时通达”。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坚定生态“第一品牌”理念,全面系统修复提升山、水、林、田、海、湿地等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北戴河近岸海域深度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突出现代服务业,重点统筹优化北戴河功能布局和空间拓展,形成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最优的国民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推进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国家成品油交易中心、谷物交易中心建设,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业发展新高地。

  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与优化升级

  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刘宇

  在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中,丰台被确定为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地,金融产业和高端商务商贸的主要拓展区,生态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重要的会展旅游和文化休闲地区,是拓展首都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承接现代经济要素转移和聚集的前沿。年初以来,我区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对接与优化升级。

  高度重视,强化统筹。为有效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工作,我区确立了“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选择”的产业疏解思路。科学指导产业疏解与优化工作,为新增产业引进和存量低端业态退出提供统一执行标准,编制出台了《丰台区禁止和限制新增产业的目录》,对严格限制“两多三高”行业发展、有序退出劳动密集型业态、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提供了参考依据。转变产业引导基金扶持项目思路,资金投入向高精尖产业倾斜,共扶持高端产业项目15个,拟支持资金5000万元以上。积极研究产业转移对接扶持政策,加强与对接区域合作机制,与保定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转移产业的服务。

  突出重点,分类开展。推进商贸服务业实现“四个转型”:传统批发业态向高端零售业态转型、市场管理模式向商场管理模式转型、限下企业向限上企业转型、传统商贸业向电子商务转型;促进工业企业就地升级和转移外迁。着力实现航空航天、应急救援、轨道交通等新兴工业的研发与科技创新高精尖发展。同时,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外迁。比如,全市首例从我区整体搬迁至河北邯郸市的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不仅没有“输出污染”,而且还为当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是典型的节能环保型项目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提质增效,增强活力。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过程中,丰台区秉持产业疏解要将转移业态与优化升级相结合,疏解不能形成心结,而要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和环境。

  做三地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北京市密云县副县长郭洪泉

  密云县是北京的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在当前新形势下,密云作为北京市规划建设的新城、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必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长期以来,密云与周边河北市县人员、商贸往来频繁,地区政府间积极共建合作机制,在保护水源、护林防火、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自2008年开始,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云洲水库为密云水库调水,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密云的古北水镇项目大大带动了河北县区的旅游发展。

  综合分析密云区位、生态、交通、经济条件,我们认为密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密云的区域功能定位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态屏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门户。密云应当成为“中心城—新城—区域节点城市”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积极承接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型总部经济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密云新城建设与功能完善。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密云园,吸引中关村科技园区“高、精、尖”项目转移;依托密云生态商务区,吸引首都中心城区对生态有需求的总部经济落户密云。同时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完善密云新城公共服务功能,重点承接首都优质基础教育、医疗、养老等功能。

  积极谋划京冀协作,推动密云与周边河北市县在交通、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建设首都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区域水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共同推动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共同防治大气污染,完善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快防护林建设,共同推进区域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保护等。

  继续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北京市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营造首都生态屏障。近年来,密云县委、县政府继承和发展“举保水旗、吃环境饭”的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并发展休闲旅游等绿色生态主导产业。

  举全区之力构筑高端发展格局

  天津市东丽区委常委、副区长白凤祥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东丽区作为天津战略布局的一枚棋子,正在积极落实协同发展各项举措。

  东丽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人口百万,面积近500平方公里,是天津“双城双港、相向拓展”的中心区域,是天津的重要经济功能区,是天津未来的中心城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高的战略价值。

  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部署,东丽区坚持资源共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思路,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实验区等多重历史性机遇,积极打造面向京津冀三地的科研院所集聚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经过努力,目前全区已引进科研院所110家、科技型小巨人312家、科技型企业4709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齐聚东丽,国家电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中心等落地生根,聚集的趋势已经形成,集聚的效应日益增强。

  积跬步致千里,汇细流成江海。东丽区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正在举全区之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营造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新市镇建设,以华明示范镇和东丽湖科教旅游区为标志,打造生态宜居居住环境。实施“沃土计划”,提升城市品位和载体功能,打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实施“一支队伍管全部、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套体系管权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建设高水平的载体。国家级海河高新区建设国家科技服务基地,市级华明高新区为承接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东丽区为大院大所集聚基地,以此三地为骨架,构建起整个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的高端发展格局。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企业发展等各方面政策制度,使整个区域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创造财富之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