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发区 > 市级开发区 >

新区首推9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来源:
渤海早报
发布时间:
2015-07-28 10:47
阅读:

     滨海新区在民生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做文章。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带动作用,采用BT、BOT、债券融资等市场化筹资方式,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提供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首推9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日前,滨海新区根据有关要求,组织征集了一批具备条件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并纳入项目储备库,同时组织论证、筛选出一批项目上报。经审核,有9个项目被纳入全市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近期将面向社会公开推介。

 

    渤海早报记者了解到,首批9个项目总投资额近800亿元,涉及交通、市政公用、农林水利、土地整治和保障房等领域,分别为滨海新区轨道交通B1线、Z2线、Z4工程;未来科技城污水处理厂;华苑科技园星企中心项目;渤龙湖科技园第二处蓝领公寓;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污水处理厂(一期);天津空港经济区环河东路污水厂净化湿地工程;天津临海盐碱地治理及生态建设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是指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从过去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合作者”和“监管者”,确保公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需求量大、盈利低、回收期长等特点,单一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资金筹措难度大、而且总量有限,无法满足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该负责人说,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寻找适合轨道交通的融资模式,成为解决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债务负担,使风险合理分担,实现政企‘双赢’,同时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技术水平。”该负责人说。

 

    年内2亿社会资本投向民生领域

 

    事实上,滨海新区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可”原则,全面放宽民生领域准入门槛,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投向民生。年内预计将有超过2亿社会资本投向文化、医疗、养老机构等民生领域。其中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到年底,新区养老床位数有望从目前的2200多张,发展到4000余张,增长近一倍。

 

    坐落在滨海新区胡家园街馨顺园小区的阳光富民老年公寓,是由云厦置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的,也是目前滨海新区最大的民营养老机构。昨日上午,渤海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年公寓干净整洁,内设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按摩、康复保健等设施,楼宇配有监控系统、自动消防报警系统、紧急呼叫系统等三大安全系统。“这儿的服务好,伙食好,琴棋书画设施都很齐全,咱们在这儿生活丰富多彩哩。”入住该公寓的73岁市民于大爷说。

 

    “养老机构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大力引进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新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1所,总床位数约2200张,这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新区采用市场化筹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目前,康福老年养护院、天同医养院等一批民办养老机构在大力开发建设中。

 

    此外,位于汉沽东扩区的滨海国际医疗城首个项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已经开工建设。作为新区最大的社会资本引入项目,滨海国际医疗城占地2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建设医疗、保健康复、养老、商业配套、研发培训等五大产业板块。其中,养老产业板块将主要引入市场化养老项目,建设提供日间照料、健康管理、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疗养+护理”的现代养老社区,打造以健康为主题的新型度假和旅游模式。新区将通过土地划拨、前期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后期贴息补贴等方式,鼓励国内外民营资本注入滨海国际医疗城建设。

 

    激发“制度红利”政策要跟紧

 

    为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民计民生领域,新区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目招商补助,凡以自有资金建设民生工程的企业,可获得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补助。以自有资金购买和营运已建成的民生项目的企业,可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优惠。同时新区将对社会投资建设的民生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是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的举措之一,更有利于扩内需、增供给、稳增长。”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张盘铭说。社会资本进入,能解决资金的问题,还能促进技术的革新和公共产品供应的效率化。一方面,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更好发挥财政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各方资金用于创业投资,完善竞争机制,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打破了垄断,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政府部门要做好服务监管,让社会资本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张盘铭教授认为,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领域的制度、法律、环境等亟待规范完善。应加强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形成具体的进入路径和方案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