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发区 > 市级开发区 >

新青年的创业梦——滨海中心商务区的成长

来源:
中心商务区
发布时间:
2014-12-18 15:53
阅读:

    日前,新华网房产频道刊登了中心商务区的专题报道《新青年的创业梦——滨海中心商务区的成长》,以下为全文报道:

在路上 寻找中心商务区的新机遇

    2000亿元的投资、3.86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分4期建设、现有12个开工项目、23栋楼宇破土动工、120个市场展位 ......,这一连串的数字是记者在滨海中心商务区招商宣传册上看到的区域信息介绍。

    “伴随着区域内部分楼宇建设完工,大体量的建筑会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将投资目光聚焦于此。近至周边省市,远达海峡两岸乃至其他大洲都会有一些客户对这里产生兴趣。”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招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现在,那些在滨海中心商务区说着一口不太标准的天津话、前来问路的年轻人,或许即将成为明日的企业家,甚至多年后的世界级行业精英。

    新青年眼中的新机遇

   王家奇,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今年8月底刚刚完成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学位的答辩。

   就读于当地名牌大学的生物医疗专业,在外界看来毕业后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本应顺理成章,但外表儒雅的他却没有选择走一条大家眼中的“安全路”,而是选择在毕业后自主创业。

   “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记者问。

   “我在大学一直喜欢动手做一些小项目,曾经鼓动我们本科的系主任,去网上淘一量全地形沙滩车,将烧油的引擎转上了马达,创造了香港的第一辆电动沙滩车。所以针对创业,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其次还要具备敢于动手去做的执行力。”他说。

   机遇总是为有机会的人准备,对王家奇如此,对于家堡更是如此。

   不久前,在“两岸四地于家堡杯创业大赛”上,王家奇和他的团队作为众多参赛者中的一员携项目前来参赛。他就此与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来天津,是和这里的朋友相约游玩。当时对天津、对滨海以及于家堡都没有太多的了解。”他向新华网记者说到。

  “但在为期3天的创业大赛中,经过几天的观察,我意识到滨海中心商务区的中枢地位。碰巧的是,此次参赛的过程恰逢第二批自贸区已在国务院审批阶段,其中就包含中心商务区。相比香港,这里的优势就是有更丰富的资源与发展空间。”他说。

   显然,空间位置上2000多公里的距离并没有阻碍他对于家堡的熟悉与了解。

   王家奇说:“香港各界都在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如果从政府层面来看,香港有著名的科技园,一些大的财团也创立了孵化器,但从整体来看,香港的创业环境,包括产业链的支持,融资环境以及市场规模都远远不如这里。”

  赛后,记者了解到:最终王家奇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此次“于家堡创业大赛”的三等奖。

  “心里会不会有些失落,毕竟没有拿到最终的冠军。”

  “说实话,我们没有想到这次比赛会在短短不到 4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322个创业团队前来参加并有机会在于家堡落户。无论结果如何,我还是特别庆幸,是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这片区域和于家堡创业大赛给了自己成长的契机。”

  “那你的项目最终会选择落户在于家堡吗?”

  “比赛结束后,项目便完成了初步的签约仪式,现在正跟于家堡这边对接一些落户上的细节。于家堡的产业在布局上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更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就像一个团队的运营也需要区域间的合作。这是我很看重的。”
 
    身处不惑之年的滨海缘

   相比初出茅庐的王家奇,林柏志已近不惑之年。在台湾常年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一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和新华网记者谈及当初的创业经历时,他说:“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业, 但现在更加看重区域环境是否成熟。加之,身边聚集了一群富有天分又满腔热血的朋友时刻提领着自己。时间一长,我就想去寻找一些机遇,创造一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事业。”

   一转十几年,林柏志现在已是台湾古都国际青年商会的会长。会中大部分都是社团的领导人或者中小企业的业主。

  “近年来,在我工作的圈子里,有很多老板都把投资的目光集中在大陆。之前借助地缘优势,大家更看重深圳、浦东。但现在,天津滨海也成为了企业家们追捧的新宠儿。”林柏志说,“如果从台湾青年人的创业环境来看,当地在政策上给予了不小的帮助。但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最后都会胎死腹中,而于家堡金融区的相关政策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此次大赛,林柏志带来的是一个让青年人进入家政行业的养老项目。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所以“执拗”的认为养老地产、大型物业与中高端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

  “项目如果落户于家堡,势必将会牵扯精力。对一个恋家的你而言,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记者问到。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天津,于家堡的建设完成还需要时间。但是在大赛过程中听了郑伟铭主任的对于家堡的规划介绍,发现这里是有住宅、商业、交通的规划。加之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应该没有问题。”

   离开天津已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如今,他时不时还是会想起在于家堡的经历点滴故事。

  “下一次再来这里,这里的大楼就会封顶启用。群楼中的某一个办公间或许就会成为自己公司今后的办公地。”他说。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起初名不见经传的一片区域,现如今会吸引海内外众多创业者们的眼光。从2009年开土动工,于家堡已经走过了整整5年的时间。未来,这里还会经历它的第40个年头乃至更长,正如这个时代下的青年创业者们一样,会一直在路上。

那些“草根们”的滨海创业路

   在滨海中心商务区的河道两边,每天往来、穿梭于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不计其数。在这个以“秒”为单位来计量效率的时代,他们天色渐亮时行色匆匆,日落西方后欢喜而归。与滨海中心商务区一样,不知疲倦的在这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如果可以把时间的按键倒退600年,人们看到的会是老塘沽城区的彼时模样。袋状的半岛形状让外界对这里充满了财源滚滚、人旺兴达的第一印象,海河在这里“无心”的兜了一个弯却让它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养育了不知多少滨海儿女。

    一份“行程记录”折射出的成长

    王叁寿,一个主动放弃了大学学业的80后。面对外界的不解,他坦言此举并非随心所欲,更非刻意为之,只是为了寻找外界的机遇。

    出身商业世家的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拥有一个商业头脑。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他说:“父亲经常告诉他,做生意要像小溪流水,不能做单一的客户依赖。就像一片区域的开发,要用脑子但更要用心。这样才能形成汪洋大海,拥抱整个太平洋。”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创新思维”。在2006年,王叁寿抓住了中小板开闸的机会,迅速出击创办了“汉鼎咨询”,为IPO企业提供上市咨询顾问服务。但2011年,因预料到
了互联网、大数据对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变革,他转身投资金融创新类企业——“九次方大数据”。

    正是这个看似“草率”的决定,注定让他与于家堡结下不解之缘。

    就在2014年10月的最后一天,王叁寿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照片,感慨自己“空中飞人”的这一年:99次航班、2万多公里的行程。而当记者询问到如此“大体量”的行程是去何目的地时,他笑称:近几个月来往滨海比较频繁,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光顾”,实为这里的“常客”。

   “往返这里主要是为了给公司的落户地点进行考察。”他说。

   “之前我们去过开发区、高新区等其他区域,当地的招商同志也非常欢迎我们进驻。但与中心商务区的领导交谈后我觉得,这里对新兴金融产业十分重视,并且对新金融领域的创新具备超前意识。相比北京、上海的投资成本,中心商务区承诺会在房屋租金上给予减免;另外,这片区域周边也聚集着很多专业人才,在技术上给予了企业很大的保障。”

    就在采访临近结束,王叁寿告诉记者本周五还会来到滨海中心商务区商讨项目落户的具体细节。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行程记录又会创造新的记录。

    “小吃店主”眼里的生意经

    小林,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去各种单位求职,而是看中了于家堡的创业环境,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选择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店。

    虽然年龄不大,但对外她一直称自己是“老塘沽人”。因为从小学到毕业一直在于家堡住,父母都是事业单位的员工,所以自己家可以算的上是当时最好的居民住宅楼了。而当回忆起于家堡昔日的场景时,她向记者说:“直到今天,站在高楼大厦前,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原来印象中这里过了外滩就是很荒凉的地方了。尤其遇到下雨天这里坑坑洼洼没有人管。但和现在一比,这简直就是一天一地的变化。”

    就在不久前,她的家刚刚从于家堡迁出,在东丽区买了一处新房。虽然房子不错,但她依旧觉得不如在老房子里住的痛快。

    而当说起自己的小店,她满目疲惫却又不乏欢喜——“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要起床,晚上也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但转念想一想将来,觉得还是累的值。”

   “起初选择这条路,就是看好这儿的环境和机遇。趁着自己还年轻,这两年多赚一些钱,等今后有机会再搬回于家堡去。既然是金融中心,这里肯定有许多的就业机会,要是有机会能在商务区里工作,在附近找个不错的住处应该也不会很难。“她说到。

    就在采访结束后,记者发现:新区道路两旁早已被连绵不绝的广告牌和清一色的“于家堡中心商务区欢迎您”的标语所充斥。这或许也在告知世人,属于“小林时代”的于家堡早已不复存在。
 
    “创业邦”揭示的新机遇

 

   “我在创业邦已经工作7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最早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创业邦天使基金投资总监方平潮向新华网记者说到。

    如果提到创业邦,相信国内青年并不陌生。这是一家为创业者量身定做的公共平台,内容涉及网站、杂志以及互动载体。近年来以惊人的普及度闻名业内外。

    但在方平潮看来,每天目睹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经历从0到1、从无到有的蜕变,内心的充实感与幸福感远高于此。

    在采访过程中他表示:前不久举办的“两岸四地于家堡杯”创业大赛上,自己应邀成为评委。由于前几届活动并未参加,他至今对4个月内吸引300多家创业团队前来参赛的“火爆”场面印象颇深,甚至有些惊讶。

   “与开发较早的区域相比,于家堡并不占据过多的地缘优势。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我觉得与这里提供的创业政策、创业环境不无关联。”

   “创业邦的总部位于北京,与天津滨海相距仅为100多公里,平日您会抽空来这里看看吗。”记者问到。

   “每年我都会去上海、广州、深圳与当地的创业者交流。滨海新区还是来过很多次,但中心商务区还是第一次过来。”他说,“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闹中取静的环境和氛围让人很舒服。此外,这里紧邻北京和天津市区,又具有大量资源,非常适合大家沉淀创业。”

        在谈及这片区域的未来时,他说:“我笃定这里会像之前接触过的那些年轻创业者一样,经历从‘0’到‘1’的蜕变。也许这个周期会长一些、也会遭遇误解与痛苦,但方向始终是明了的。”

在冬季  感受滨海中心商务区的温度

    12月,津城狂风骤起,室外温度也已跌至零点。

    每当这个季节的上下班高峰期,往来穿梭于海津大桥上的人们便会裹上厚厚的外套,在原本悠闲安逸的清晨步履匆匆。身处造型别致的高楼大厦和“纽约曼哈顿”般工作环境的滨海CBD,这群年轻人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冬日早晨,喝上一杯暖茶,开始一天繁忙充实的工作。同时也在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独属这片土地的传奇。
 
    昔日都市外乡人 如今滨海践行者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滨海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涛也不乏其中的一员。

    虽然年纪轻轻,他却早已在政府机关单位从事招商工作多年。记者了解到:其实之前,李涛就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另外一个功能区内任职。在投资促进、产业招商的岗位上已经有了十多年工作经验。直到三个月前,由于工作上的变动,组织上安排他来到于家堡。当时的李涛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便欣然接受,而当事后记者问及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时,他给出的答复很简单——“来这里,就是因为我对这儿充满了信心。”

    李涛并不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大学的思念青春时光也是在吉林度过,研究生期间才开始接触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科领域。与之前的老同事相比,作为一名新青年,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滨海新区,对这里的规划与建设也一直持有自己的看法。
“或许正是年轻时骨子里的那份冲劲,让我一直想在这片土地上干点实事儿。”他说。

    而如今,工作上给予他的机会让他终已梦圆滨海。
“前几次约定的采访最后都因为我有事没能抽出时间,实在抱歉。”他说,“到了年底,管委会这边接待、考察、全年总结报告的任务就会特别多,一遇到开会都会到很晚,一忙起来周末想休息更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身体上已经接近疲劳的极限,但言出于此,还是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欣喜。记者从李涛同事的口中得知:“当天上午他也是刚刚参加完管委会内部例行会议之后便马不停蹄的来到办公室接受采访。就在几天后,又有一家国内新经济的代表企业落户事宜需要跟进,这样一来他的工作又该忙起来了。”

    一张名片折射出的滨海意识

    从李涛办公室里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滨海中心商务区内正在建设的部分楼宇。眼下每天进出的工程车辆和来往的建筑工人也会时不时让人们畅想一番——待这里的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这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拿到名片,记者看到李涛现任滨海中心商务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一职。但这其中“投资促进局”的叫法着实让外人心声疑问。
“关于这个叫法,外界也会存在诸多的不了解。其实滨海中心商务区之所以会设立这个部门、有这样的叫法,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只是为了招商而招商,我们更多的主张还是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他说。

    在滨海中心商务区的区情通报会上公布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累计注册企业3256家,注册资本金1741.91亿元,2014年1-11月份新增注册企业798家,同比增长192.31%,新增注册资本金104.53亿元, 同比增长101.94% 。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招商工作就是帮入驻企业注册、办理执照、递交一下资料。但实际上中心商务区投资促进局还会提供一些上门服务,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借助天津自贸区申报这一契机,我们对北京好项目的招商力度会更大。”他说。
 
    “如果有机会,我会在这里创业”

    “第一次来到天津滨海,看到这里尘土飞扬,听到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乱为一团,工地周边全是大型的推土机、起重机......虽然和理想中的场景有些差距,但我坚信这背后一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资本。”他说。

    20年后的滨海,同样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来自两岸四地但却齐聚于此,前来参加由于家堡主办的青年创业大赛。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网罗了300余项目,而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构思者们或许也正如当年的李涛一样,笃定这片区域,想要在这儿生根发芽。

    “年轻时,你想过创业吗,白手起家的干一场。”记者问李涛。

    “不能说没有,但可能只是个想法,一闪就过了。”他说。

    “那现在呢。”

    “如果是现在,我会选择滨海,选择中心商务区。”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因为我对这儿充满信心。”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出滨海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大楼才猛然发现天色已渐灰暗。街道两旁的霓虹灯与这里往来穿梭的人影交相辉映,互相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心生感慨,暖意涌入心头。

    明日,太阳依旧升起、人们依旧忙碌。而往来穿梭的人群不会为此感到丝毫诧异,因为这里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