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发区 > 国内外开发区 >

山东开发区:多管齐下激发引资活力

来源: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
2017-08-09 14:25
阅读:

   当前,我国吸收外资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山东作为经贸大省,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将自主创新与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相结合,推动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为全省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山东将继续推动各经济开发区完善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提高营商环境国际化与法治化程度,打造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新优势。

  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作为经贸大省,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将自主创新与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相结合,推动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根据最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山东省进一步放宽了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并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多个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推动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为全省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山东共有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排头兵,各个开发区将自主创新与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相结合,推动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2016年,山东省开发区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山东省多个开发区立足自身发展特色,通过简化管理程序、增加优惠政策及减少外资准入限制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

  以青岛开发区为例,在汲取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青岛率先在全省推出新一轮外资准入便利化改革举措,建立“一枚印章”对外的集中审批模式,实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使外资企业设立工作提速75%。潍坊开发区修订完善了《2017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并实行专人跟踪对接责任制,为重大外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部门联办,确保重点项目尽早落地开工。烟台开发区则建立了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境内外招商机构,建立一站式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引才渠道,实现招商引资信息实时共享、项目精准对接、服务保障连续。

  今年1月,商务部提出要把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作为2017年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山东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目前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已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108条,复制率达94.7%。今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将根据《山东省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工作方案》,立足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及服务业开放等领域迈出探索步伐。

  加快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开发区与发达国家(地区)园区合作,共建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标准互认等国际合作园区,进一步增强外资吸引力。

  2016年3月,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面向欧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产业园区落地胶州开发区。根据胶州开发区公布的信息,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将以多式联运贸易集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两大功能布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引进欧亚各国先进制造技术及项目。同时,还将着力打造内陆国家的东部出海口和沿海地区面向内陆的产业孵化基地,建成贯通东西、连接欧亚的国际化产业园区,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推动力。

  同时,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韩产业园正成为中韩经贸合作的范例。它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及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并成立了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的烟台中韩产业园发展基金,为塑造良好营商环境、实现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此外,青岛开发区的中德生态园在节能环保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作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其建设经验已在山东省得到全面推广。

  当前,我国吸收外资依然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引资竞争激烈等诸多挑战。山东省商务厅厅长佘春明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各经济开发区完善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提高营商环境国际化与法治化程度,打造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新优势。

  “青岛模式”助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内贸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扩大消费、释放产能及推动产业升级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吹响了全面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号角。2015年,青岛成为首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青岛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的改革试验田,在优化内贸流通环境及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商贸流通领域存在立法缺失、微观越位与宏观缺位并存及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以地方立法推动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正是“青岛模式”的特色所在。2016年3月1日,《青岛市商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综合性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其中,该条例提出要推进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及集约化,支持经营者投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商品流通运行监测系统。

  今年3月,总投资1.1亿美元的新加坡叶水福物流园项目正式落户青岛开发区。据悉,该项目将打造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的第三方高端物流园区。项目建成后,通过将最新物流科技应用到仓库建设与管理当中,实现对冷链物流、高端电子产品、进口食品药品酒类等的全程编码跟踪物流配送,通过先进的IT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力提升了青岛开发区乃至青岛市的内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同时,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目前区内总长度37公里的42项道路及管网配套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主干路网全面贯通,为优化内贸流通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商务部首批确定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青岛在2014年出台了《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这也是我国首个农产品生产流通地方标准。在青岛开发区内,这一“菜篮子”安全追溯体系已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在青岛开发区的大型超市内,蔬菜肉类都有了自己专属的二维码身份证,以供消费者了解所购肉菜的“来龙去脉”。在农贸市场,肉菜的专属身份证则是一个追溯码,消费者只需登录青岛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输入追溯码便可查询到肉菜商品的产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品种和重量等具体信息。

  随着在屠宰、批发、商超、农贸市场、专卖店、集团消费单位等六个流通节点建成可追溯终端,青岛开发区已全面推行统一的重要商品追溯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

  作为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青岛开发区为推动山东省内贸流通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放眼全国,随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在流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法治化营商环境、流通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已形成了多项改革试点成果,同时也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尚未建立统一市场、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不足。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2018年将在全国推广各地区试点示范工作经验。这意味着“青岛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效力,为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带来更多启迪。

  威海先行探索服贸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2016年初,威海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同年4月,《威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经审议通过。在探索服务贸易发展的道路上,这座海滨之城脚步不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逐渐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制度创新的先行者。

  2016年11月,威海开发区成立了威海市首家服务贸易试点支行,这被视为推动服务贸易改革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据悉,该支行在内部设立服务贸易专营机构,配备服务贸易客户经理和专职营销团队,面向企业推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境外投资贷款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信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同时,威海服务贸易支行还在丰富抵质押方式、扩大贷款审批授权、创新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对扶持企业免收财务管理费及业务咨询费。在试点期间预计将为服务贸易企业融资15.9亿元,节省利息支出4000万元。

  威海市《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协调体制、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我国首个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2015年3月,《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第一批实施方案》发布,中韩合作产业基金及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据此成立,有效推动了债券融资及跨区域金融合作,资本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根据不同行业及领域,威海市在原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新建了17个子平台。在此基础上,为了深度挖掘基层服务贸易数据,威海开发区又自行创新开发了软件监管平台,对区内的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全口径”统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服务贸易开展市场监管。

  同时,开发区内的服贸企业已全面接入“商务部直报系统地方延伸板块”,在企业一次性完成数据填报后,系统可对数据进行自动归集、分类、处理及上报,并在区县、镇办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实现大数据共享。

  今年年初,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晓东指出,2016年,全区服务贸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分别占威海市总额的1/4和1/3。下一步,威海开发区将以服务贸易创新产业园建设为引领,抓紧出台软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争取在5~8年内吸引100家以上各类服务贸易企业,为各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威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