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发区 > 国家级开发区 >

东丽开发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发展成就与典型经验篇

来源: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
2022-09-13 15:58
阅读:

   东丽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东丽区政府“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二三五六”指导思路,稳中有进,新旧动能转换初显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经开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5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4亿元,完成三级税收78亿元,完成一般公共财政收入25.2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9.3%、36.45%、3%、17.71%,五年内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对东丽区经济贡献日益突出,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集聚效益明显

  十三五”期间,经开区依托中汽研、北京航材院等龙头企业,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端产业。期间,引进了中航装甲、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苏州医工所、中核高能、奥特贝睿、中核安科锐等一批优质项目,累计吸引内资255亿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院区扩建工程、天津市永昌焊丝有限公司高端特种焊丝产业升级改造、核兴航材高强高精铝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投产,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形成新一代汽车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高端服务业四大产业布局。第三产业GDP比重达42%,较“十二五末”提升了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30%。

  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创能力明显提升

  经开区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围绕产业定位,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产业向高端转型,走出了一条“突出产业特色、原创技术蓄势待发”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科技资源快速集聚。截止到2020年,东丽经开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雏鹰企业76家,挂牌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集聚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航材院、中科院医工所等优质科研院所,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及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省级研发机构26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重点试验平台1家,国家和地方联合实验室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通过科技部《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项目,获批双创支持资金5000万,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载体专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经开区检验检测产业的龙头企业,占地面积580亩,拥有员工3000余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试验室,拥有一批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人才队伍,技术人员将达1700人。

  社会责任与典型经验

  东丽经开区对标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二次提升”为契机,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持续在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突出优势,构筑产业发展“福地”。

  东丽经开区始终把产业链发展作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前沿技术、头部企业,坚持强链、补链、延链,致力于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中的关键节点。先后引进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基地、电装电机新能源汽车逆变器项目、奥特贝睿无人驾驶系统研发项目、大创汽车零部件项目等新一代汽车技术项目;成功引进博奥赛斯体外诊断研发制造、中核高能核医学装备、高能瑞蒂森高端医疗检测设备、康普森医学检测实验室等高端医疗器械项目;落地中航装甲石墨烯系列化产业项目、艾克凯盛石墨烯电池材料、明日宇航特种钢材无损检测项目等优质的新材料产业项目;培育华测检测北方总部、青岛斯坦德北方检测基地、必维检测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产业。随着优质企业的不断积聚,产业特色优势凸显,2022年园区主导产业税收占比51%,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优化生态,成就绿色发展“先行地”。

  东丽经开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改造、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探索一条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新路径。绿色节能减排方面,狠抓能源结构调整,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期完成燃煤设备清零目标;持续开展VOCs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替代等工作,推动设施升级。园区单位能耗、单位污染物排放等指标逐年下降,环保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保持领先。绿色产业招商引资方面,经开区聚焦绿色检测前沿领域,聚集了华测检测、斯坦德检测、中汽研等检测认证企业,服务范围覆盖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检测、固废危废鉴定、土壤修复评价、新能源、汽车尾气排放鉴定。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的多元化,聚集了卡达克汽车、电装电机、大创科技等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乘用车节能减排方向,涉及汽车三元催化、汽车发动机进气部件、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等。近两年落地了电装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逆变器项目、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天津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仪器仪表制造项目等绿色项目,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绿色工厂建设方面,经开区坚持示范引领,通过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培育项目库,开展分类梯度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目前完成了金桥焊材、精达里亚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永昌焊丝、海顺印业、昂高(天津)、思特玻璃4家市级绿色工厂创建,并新组织了3家企业进行省级绿色工厂的创建。

  深耕园区,打造营商环境 “高地”。

  东丽经开区秉承“无事不扰、无时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从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网格化的服务模式,由园区“管家”转变为企业“保姆”,为企业提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保障,以“最大诚意”成就企业“最大满意”。一是突出“实”,提升服务能力。精准掌握园区在地企业的基本情况,完善“一企一册”,做企业与委办局之间的桥梁,当好“政策翻译官”,让园区企业和企业家从每一项政策、每一个行动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和支持。梳理各类惠企政策,筛选提炼企业最关心的各项数据指标以及申报要件等关键要素,匠心发布《东丽经开区企业服务手册》,为企业申报各项荣誉奖励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二是突出“准”,加大帮扶力度。精准掌握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更新企业问题解决及督办台账,形成有效闭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帮扶,解决企业在平台、人才、资金、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困难,推进产业链培优做强。增强政策知晓度和政策的重点推送,在“东丽经开”发布惠企政策60余条,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三是突出“暖”,助力栓心留人。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完善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平台,主动对接优质人力资源平台,蓄足人才“源头活水”。借助企业招聘资源,与职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关注企业员工婚恋、住宿、落户、子女入学等软环境,组织开展“DEDA企业家沙龙”“爱在经开”职工联谊会、房产团购会,全力打造最暖人文环境。

  帝达东谷国际产业园。已完成建设,项目占地面积94亩,建筑面积14万平米,园区内建有8栋4-5层研发生产独栋,2栋生活公寓楼,2栋办公研发大楼,重点发展检验检测、高端商务等产业,引进了华测检测、三英精密、必维国际等科技型企业。

  未来发展与前景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进入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东丽经开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和构建“五个高地”的战略部署,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发展提升产业能级为主线,扎实推进“四个全员抓”工作机制,全面加速“二次提升”,加快经开区转型升级步伐。坚持小切口、快循环,有限目标、刚性落实,着力提升产业质量、产业规模,产业生态。以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东丽经开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为核心,以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五个组团”。创新创业组团,以东谷园为核心,集中配置行政审批与服务资源,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构筑国家级创新创业高地。产业发展组团,以东部启动区为核心,结合医疗器械产业园、垠坤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打造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科技研发、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领航核心区,构筑高端产业聚集高地。商业文创组团,充分利用新业广场载体资源,引入优质文化创意项目及高端商务配套资源,构筑新兴消费高地。金融投资组团,充分利用一经路沿线载体,吸引投资类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入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筑金融创新高地。绿色生态组团,从经开区现有环境着手,打造舒适、绿色优美的沿河、沿线景观带,构筑绿色生态高地。未来三年全面推动“五个组团”创新协同并进发展,持续推进美丽经开建设,努力把东丽经开区打造成为天津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领航区、创新驱动引领区、都市型产业示范园区,成为东丽经济发展新高地,开创东丽经开区发展新“新篇章”。

  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完成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35亩,总建筑面积21万平米,园区内有15栋4-5层研发生产独栋,2栋生活公寓楼,2栋办公研发大楼,1栋公寓型酒店,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产业化为核心,引进工科院医工所,搭建医疗器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已落户博奥赛斯、康普森、迈迪素能等企业30余家。